一隻“567瓷”,尺寸只有幾釐米,上面繪有精美的山水畫。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羅毅 圖/記者 呂世銀 報道:如今,在收藏圈,“567瓷”逐漸成為收藏愛好者的新寵。在我市,資深藏友一舟痴迷“567瓷”收藏多年,將數百件精品收入囊中,同時還購入雕漆、景泰藍、玉雕、木雕等系列“567”藏品,其中不乏一些名家作品。
“567瓷”創造了陶瓷史上的輝煌時代
在十堰,説起“567”收藏,資深藏友一舟的藏品可真不少。一舟出生於文化世家,從小就對藴含歷史文化的老物件感興趣。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收集瓷器,主要集藏明清時代的青花瓷。到2000年左右,他收集到了數十件青花瓷。
2003年,一舟買了台電腦,在網上學習收藏知識,並結識了全國的很多藏友。慢慢地,他迷上了精美的“567瓷”。所謂“567瓷”,指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國營瓷廠生產瓷器的簡稱。那時,輕工業部下轄的國營大型瓷廠主要有紅星、宇宙、為民、藝術、建國、人民、紅旗、光明、東風、景興、新華、紅光、雕塑、曙光,這14家國營瓷廠的產品除了滿足人民生活日用瓷需求外,還推出高端產品系列主銷國外市場,為祖國建設創造了大量外匯,這一時期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陶瓷史上的輝煌時代。
一舟被“567瓷”精細的做工打動,收藏重心由青花瓷向“567瓷”轉移。這些年來,他收集到了數百件“567瓷”。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收集“567”藏品不能僅僅侷限於瓷器,同一時期的雕漆、玉雕、景泰藍等“燕京八絕”工藝品,以及東陽木雕、蘇繡、粵繡,也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和藝術水準。於是,他把這類藏品也納入自己的收藏範圍。
一舟介紹,“567”藏品,特別是“567瓷”,其出現和命名都與時代有關。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着老國營瓷廠的消失或改制,“567瓷”不再生產,因此存世量有限。其中,生活日用瓷由於工藝較粗糙、藝術水準低,不具有收藏價值。一舟收藏的“567瓷”中,有許多國內並不多見的精品瓷器,都是從國外迴流的。
“剔紅”雕漆器物做工精美,採用了清代宮廷造辦處工藝,花紋隱起,華美富麗。
“人民公社”“摘桑”……“567瓷”畫面帶有時代特徵
記者看到,在一舟收集的“567瓷”中,尺寸較大的花瓶高達1米,較小的花瓶只有幾釐米高。這些瓷器色彩鮮豔,上面繪有花紋、山水、人物、動物等,惟妙惟肖。
“567瓷”從技術創新上看,1954年,中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鎮成立,集合了當時全國各方面的人才,美術方面包括徐悲鴻、劉雨岑、王大凡等;工藝設計方面包括祝大年、王步、王錫良、周湘甫、周國楨等。全國文博、考古、美術、科技等部門都參加了歷史名窯的恢復和生產。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制瓷業引入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陶瓷工藝美術在突破了胎釉彩料配方的理化指標科學定量化的技術瓶頸後,迅速提高了陶瓷的胎土、釉面、彩顏料、器型、紋飾等瓷器鑑賞各組成要素的標準,取得了繼清三代後中國陶瓷史上又一個歷史高峯。
從工藝題材上看,“567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567瓷”中,有一些為重大歷史事件、歷史時刻獻禮的作品,和以出口創匯為目的燒製的瓷器,品種多為仿古瓷。這些瓷器代表了當時我國制瓷業的最高水平,堪稱“紅色官窯”。在那個年代,燒製這些瓷器“不惜工本、只求精品”,因此,燒製“567瓷”的都是當時的瓷器名家。
從時代背景上看,“567瓷”屬於特殊年代下的產物,也與當時的文化環境緊密關聯。“567瓷”可以稱為“陶瓷上的歷史文獻”,在造型、品種、題材和畫工上都緊跟歷史進程,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這些瓷器上描繪的畫面,表現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景,比如“人民公社”“摘桑”“採蓮”等主題,很容易讓收藏愛好者產生一種懷舊的情緒,從而勾起他們的收藏慾望。同時,“567瓷”映射出人們當年的精神狀態。記者看到,一舟的藏品中,有的繪製着“木蘭從軍”的故事,有的則是《紅樓夢》《西廂記》裏的人物,反映了人們崇尚英雄,嚮往美好生活的追求。很多藏品採用“鏡像”的手法,兩件相同器型、一樣大小的瓷器,所繪製的內容一致,只是方向正好相反。
“567瓷”花瓶高達1米,可以看見精緻細膩的畫面和優美的器型。
這類藏品越來越受寵
由於背景特殊,“567”藏品特別是“567瓷”,有着其它藏品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在專業人才、技術水平、科研創新上,都達到當時中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
一舟表示,他愛上“567”藏品的原因有三:一是對老一輩勞動者的工匠精神,以及在傳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的崇敬;二是對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狀態簡單、做事心無旁騖的追憶;三是這些藏品年代不長,鑑定難度相比明清瓷要低,多數品相完美,陳設觀瞻效果非常好。
記者在一舟的藏品室裏看到,一塊出自浙江東陽的“牧歸”木雕:在長90釐米、寬45釐米的整塊黃楊木板上,雕刻着一羣挑着擔、牽着馬、趕着羊羣的勞動者,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表情豐富、姿態各異;遠山、河流、樹林層次豐富,表現出秋天的美景和人們豐收的喜悦。此外,還有“哪吒鬧海”景泰藍賞瓶、“喜上眉梢”綠松石花瓶、“八駿圖”翡翠擺件,都屬選材精良、工藝繁複的上乘之作。
同樣,一舟收藏的雕漆器物,做工也非常精美。所謂“雕漆”,屬於清代宮廷造辦處傳承至今的工藝,就是在器物的胎型上,塗上數十層大漆,待快乾時用刀剔刻出浮雕的紋樣。由於大多數是硃紅色漆,也稱之為“剔紅”。此外,還有套色、“剔黑”“剔彩”等多種形式。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華美富麗。其中,花卉題材較為常見,正中雕刻一朵碩大的花朵,四周綴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主次分明,線條流暢、層次清晰。
物以稀為貴,“567”藏品擁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識形態,集傳承、創新、突破為一體,雖然年代不遠,但價值不容小覷,像“珠山小八友”、王步、王錫良的作品早已成為國內外拍賣場上藏家追捧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