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年輕人的精力不該被浪費在“摸魚式加班”的膚淺表演。
即便無所事事也要假裝很忙,屢次想按時下班的心情被同事的鍵盤聲暗暗逼退,有一種加班叫做“燈光為領導而亮”……這些描述職場人加班心態的浮世繪,讓不少網友直呼“人間真實”。據中青報·中青網報道,“唯時長論加班”“領導不走我不走”的形式主義加班,讓職場青年頗為困惑。無意義的加班要求、表演出的敬業,畸形的加班文化讓工作變了味兒。
與強制加班的硬性要求不同,形式主義加班更多是職場人在“讀空氣”後的無奈之舉。當大部分同事都穩坐工位,彷彿沒注意到時間的流逝時,此時按時下班的你就會成為一個“異類”,甚至會產生莫名的愧疚感。
這種有些病態的加班文化,主要源於一些企業、領導刻板粗糙的評判標準:主動加班就是拼搏奮鬥、愛崗敬業,卡點下班便是做事懶惰,不求上進。當加班與職務晉升、KPI考核過度掛鈎,拒絕加班者要面臨被邊緣化的窘境,加入形式主義加班“氣氛組”,便成了一種隱形壓力下的隨波逐流。
沒有人是職場永動機,如果工作時長超出合理範圍,人們難免會產生疲憊、焦慮和倦怠之感。於是,一些敷衍糊弄的職場加班怪現狀就相應而生:有人擅長“摸魚式加班”,領導不在時泡茶、刷視頻、網購,領導來了才真正開啓工作模式;有人則把職場當小劇場,上班時間盯着屏幕發呆,臨近下班時又“戲精”地拖着同事開會討論,營造主動加班的積極形象;還有人會通過曬地鐵末班車、曬公司夜景等方式,迂迴委婉地向領導“透露”自己加了班……
在保障加班費用和調休權益的基礎上,必要的加班當然無可厚非,而為了加班而加班、領導不走我不敢走的無謂加班,則是把人消磨在無謂的表演和內耗中,不僅無助於提高工作效率,也會釀成虛浮、功利的不良風氣,破壞用人單位與員工間的彼此信任及坦誠。如果一些員工各懷心事,不去想如何做出真正有價值的貢獻,只要處處察言觀色便能給領導留下“努力上進”的印象,真正踏實工作的員工就會有失望之感,也就難言企業向上發展的凝聚力和驅動力了。
因此,很多時候“憑加班識人”是一種管理思維上的懶惰,而且往往失之不察,相關企業和管理者還應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引導員工以更高效、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方式完成工作,而不是隻看加班的表象。針對過度蔓延的加班情況,企業不但不應沾沾自喜,反倒應該有所警惕,反思是否存在文山會海等影響發展效率的形式主義弊病。
人生中不僅有工作,還有社交、娛樂和個人興趣的追求,前段時間“累醜”一詞的流行,就反映了不少年輕人被工作淹沒、加班加到“上頭”的疲憊與無奈。這種過度工作造成的空虛感和無力感,有違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更涉嫌侵犯法律賦予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此,相關部門還需嚴格監管,不要讓形式主義加班之風愈演愈烈,確保被迫加班的員工獲得法定加班費。
其實,年輕人的奮鬥應更多源於內生的驅動力,他們的精力也不該被浪費在“摸魚式加班”的膚淺表演上。用人單位真誠以待,尊重員工的合法權益,幫助他們開拓更加寬廣的職業前景,保障其充足的休息時間,年輕人自然也會感受到善意,以元氣滿滿的活力積極回饋。